甘油三酯高怎么治(甘油三酯高和胆固醇偏高)
王叔叔和赵叔叔是住在同一栋楼的邻居,同时也是在一个单位不同部门上班的同事。每年单位都会组织体检,虽然项目不多,但是随着两人相继步入生命中的不惑之年,体检报告上高高低低的箭头越来越多了。
头年王叔叔发现自己的甘油三酯稍高于正常范围,而赵叔叔胆固醇有些轻微升高;赵叔叔便说肯定是王叔叔太胖了,平时吃大鱼大肉太多了,摄入了太多的油脂,所以甘油三酯这个指标才会不正常。
王叔叔觉得他说得有道理,但是赵叔叔又瘦又高,是那种怎么也吃不胖的体型,怎么还会出现胆固醇升高呢?赵叔叔听电视上说,蛋黄含有很多胆固醇,是不是少吃点蛋黄就没事了。
于是王叔叔开始尽可能的少吃肉,也逐渐减少了平时应酬喝酒的次数;而赵叔叔则戒掉了蛋黄,平时吃鸡蛋只吃蛋清。等到这一年再体检时,两人一对比今年和去年的结果,发现两人的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水平不仅没有下降,还在继续升高。
这令两人有点摸不到头脑,跟其他同事一交流,发现很多人都有甘油三酯或是胆固醇水平的升高,有的人甚至两者同时出现异常升高。但是去医院看大夫的人却很少,好多人连续好几年都发现血脂水平不正常,也没当回事儿。
王叔叔和赵叔叔也不知道自己这种情况用不用看看医生,不知道这种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升高程度算不算严重。实际上,像王叔叔和赵叔叔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出现类似的问题时,大家还是应该及时去到医院就诊,以寻求医生的帮助和建议。
近30年来,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群平均血脂水平不断升高,出现血脂异常的人数越来越多。
据相关数据统计,中国居民的平均胆固醇水平约为4.50mmol/L,高胆固醇的患病率达到4.9%;而甘油三酯的平均水平为1.38mmol/L,高甘油三酯的发病率较前者更高,能够达到13.1%【1】。
总体来说,成人出现各种血脂异常的总体患病率高达40.4%。
血脂异常并不是一种单一疾病,体内的血脂通常由胆固醇、甘油三酯和类脂三个部分组成。临床上密切关注的是前两者。
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本质上都属于脂肪一类。油脂是不溶于水的,同样也不溶于血液。因此为了使油脂能够经由血液运输至组织器官,就有了能够与油脂结合的脂蛋白,这些脂蛋白像是油脂的运输专车,能够携带胆固醇和甘油三酯。
血液中的脂蛋白由高密度、低密度和极低密度脂蛋白三种类型组成,低密度脂蛋白的作用是将产生的胆固醇运往组织细胞,用来合成细胞膜或类固醇激素等。
由于其被氧化后不能被肝脏清除,容易沉积在血管中,是造成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重要原因。故该指标越低越好。
而高密度脂蛋白能够将周围组织细胞中的胆固醇运输至肝脏进行代谢,以减少血清中胆固醇的含量,避免胆固醇在血管壁中沉积从而进一步形成斑块,是心血管疾病的有效保护因素,此指标应该越高越好。
除此之外,身体中多余的脂肪则主要以甘油三酯的形式储存于脂肪组织中,仅有一小部分游离在血液当中。如果仅是甘油三酯水平单方面的升高,倒是不一定对心血管系统造成明确的不良影响。但是由于部分富含甘油三酯的脂蛋白同时也含有部分胆固醇,因此也会增加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那么王叔叔和赵叔叔为什么会出现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水平的升高呢?
一、血脂升高的原因
临床上检测血脂的常用指标为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对于疾病发生有着重要的提示作用。
总胆固醇是指血清中胆固醇的总和,能够影响总胆固醇水平的因素较为混杂。简而言之,研究者发现其与年龄、饮食习惯和遗传因素相关。总胆固醇水平与年龄呈正相关,尤其是对50岁以后的女性,但是70岁之后,增幅速度不升反降。
其次便是饮食习惯的影响。长期摄入高脂肪或胆固醇的食物,体内总胆固醇水平必然会出现升高。有相关数据统计,体重每增1/10,会升高胆固醇水平约0.3mmol/L。肥胖超重者发生高胆固醇血症的风险是健康人群的1.5-2倍【2】。
遗传因素则是指患者体内某些与脂蛋白相关的酶或受体基因发生突变,从而影响胆固醇在体内的生成与代谢平衡,出现总胆固醇升高。
而甘油三酯的升高主要与饮食因素相关,像是平时胡吃海塞,过多摄入油炸食品、油腻食物、西点甜品等都是导致甘油三酯升高的危险因素。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升高又与低密度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的异常息息相关。
由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中胆固醇的含量能够达到50%,所以血清中胆固醇总量多时,就会需要更多的低密度脂蛋白与之结合。而且有研究报道,不良生活饮食习惯如吸烟和饮酒者,其低密度脂蛋白相对于正常人群来讲容易偏高,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则容易偏低。
那么以上这些指标升高是不是病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血脂异常的危害远超人们的想象,所以王叔叔和赵叔叔其实应该去医院进一步就诊。
二、血脂异常的危害
首先,国内外大量研究已经明确高脂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息息相关。高胆固醇血症是产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前提条件,参与了多种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尤其是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或总胆固醇升高为主要表现的血脂升高,是多种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正如上文提到的那样,胆固醇水平升高后,极其容易在血管内膜下堆积,形成粥样斑块。早期会造成血流减少,并逐渐发展为血管堵塞,最终斑块破裂,形成栓子影响心脑血管等重要器官的供血而引起一系列的症状。
如果造成心肌缺血则会导致急性或慢性心肌梗死,出现心绞痛等症状;如果造成脑供血不足则会导致缺血性脑卒中,出现黑蒙、一侧肢体偏瘫等症状。数据显示,血清胆固醇水平高于6.5mmol/L的人群,发生心梗或脑卒中的风险会升高2-3倍【2】。
由于血管内膜下胆固醇的沉积,降低血管弹性从而使血管硬化,会增加发生高血压的风险,而高血压又会进一步加重心脏负担,长此以往会造成心脏的结构变化和功能障碍,形成恶性循环。
那么如果发现血脂异常,有哪些办法能够降低血脂呢?
三、如何降低血脂水平
由于高脂血症是导致心血管不良事件常见且重要的危险因素,因此高脂血症的治疗往往与心血管疾病相绑定。目前有指南提出,综合血脂异常对于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对于尚未出现心血管疾病的将康人群来说,推荐总胆固醇应低于5.2mmol/L,甘油三酯低于1.7,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不得超过3.4,最理想的状态应低于2.6mmol/L【1】。
如果有任何一项高于这些数值,则患者出现冠心病、心梗等心血管不良事件的概率将大大增加。因此,临床上通常也会以这些数值为切点,综合评估患者一般情况和是否具有其他导致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以实施开启降血脂治疗疗程。
如果经过饮食或运动疗法治疗3-6个月后,血脂水平没有降至理想水平的患者,这时医生会有针对性的开启降脂药物调脂的治疗方案。
1. 胆固醇升高怎么办?
对于新发血脂升高的患者来说,一般医生会首先建议饮食疗法。生活中常见的高胆固醇食物集中在水产品、动物内脏以及奶制品。
展开来说,动物内脏中以肝脏、肺脏、肠及脑的胆固醇含量较高,水产品中以贝类如牡蛎、扇贝、鲍鱼、蛤蜊、螺类的胆固醇含量高,还有很多生活中隐形的油脂摄入,如奶油、黄油、猪油等加工油脂也含有较多的胆固醇。
胆固醇水平异常升高者应在生活中注意减少以上这些食物的摄入,可以适当增加摄入以下这些有利于胆固醇转运与代谢食物的比例。如玉米、海带、苹果、茶、杏仁、胡萝卜及大蒜等,这些食物对于胆固醇的分解和利用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如果饮食疗法效果不甚明显的时候,就需要进行口服降脂药来控制。目前被人们广为熟知且证实有健康获益的降脂药当属他汀类药物。
他汀类药物能够减少血液中的胆固醇,对降低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作用更明显。不同种类他汀类药物对于胆固醇的降低幅度有所不同,研究显示,应用他汀类药物平均可使甘油三酯下降约7-30%,升高高密度脂蛋白约5-15%【1】。
2. 甘油三酯升高怎么办?
对于血脂升高以高甘油三酯为主要表现的患者,更加要注意饮食摄入的平衡。因为甘油三酯水平更容易收到饮食中油脂摄入量的影响。
对于这类患者来说,饮食疗法的关键在限制进食量及膳食种类。高糖食物、油炸食品应当避免摄入,高脂肪食物尤其是动物油脂应该每日限制食用,并且应该以蔬菜、水果、谷物为主要的饮食结构。
同时应辅以适量运动,饮食与运动的平衡以达到并维持在标准体重范围内为佳。如果进行一段时间的饮食和运动疗法后甘油三酯水平仍无改善,则启动药物治疗方案。
目前常用的针对性降低血清甘油三酯水平的药物包括贝特类和烟酸类药物。贝特类药物通过增加激活脂蛋白通路上相关的酶以起到降低甘油三酯的作用,副作用出现率较低,用药安全性较高,使高甘油三酯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风险降低10%【1】。
临床上针对不同患者血脂异常的情况,还可以联合应用以上两类药物,加之目前仍有新型降脂药物不断投入使用,相信一定能使更多的高脂血症患者受益。
四、小结
血脂升高是一大类疾病的总和,临床上常常检测的血脂指标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由于血脂异常被认为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一旦出现血脂相关指标的异常升高,一定要引起重视,不能掉以轻心。
对于高脂血症的治疗,第一阶段以饮食疗法为主,减少饮食结构中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如动物内脏、贝类等水产品以及奶油、黄油等加工油脂,增加玉米、海带、苹果等有利于胆固醇代谢的食物所占比例,同时辅以适量的运动。
经过3-6个月之后,复查血脂水平,如果没有降至理想范围,则开启第二阶段药物治疗。
根据不同患者不同的血脂指标升高情况,选用合适的他汀类或贝特类、烟酸类降脂药物,视药物疗效以评估是否需要多种药物联合使用。总而言之,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偏高都是种不正常的表现,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完善相关检查,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制定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 郭远林,李建军.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亮点解读[J].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7,9(6):12-14. DOI:10.12037/YXQY.2017.0
[2] 魏开敏. 高胆固醇与相关疾病[J]. 开卷有益(求医问药),2011(1):24-25.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